博学笃行,与时俱进

LEARNED RESOURCEFUL,TIMES

“回归树”已长成参天大树

“回归树”已长成参天大树

中港英文学校董事长蔡国赞20年来力推中山国际化教育





  • 1997年7月1日,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,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。2017年7月1日,是香港回归祖国20 周年的日子。中山与香港一衣带水,唇齿相依,地缘、乡缘、情缘接近。改革开放以来,特别是香港回归后,两地在经贸、文化、教育、民间等方面交往频繁。在香港回归20 周年之际,本报特推出“香山香江‘香’情浓——庆祝香港回归20 周年系列报道”。



  • 距离纪念香港回归20 周年的日子日益临近,中港英文学校董事长蔡国赞难掩内心激动。中港英文学校自1994 年在中山正式开办以来,已走过了23 年历程。6月22日,在位于五桂山的中港英文学校内,蔡国赞回顾并畅谈了香港中山架起国际教育桥梁的点点滴滴。

  • 别人办工厂他却办起了国际化教育



  • 蔡国赞是中山古镇人,在香港出生,在香港、美国都接受过教育。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次交流活动,蔡国赞带着美国几所大学的校长到广州访问,但当时的内地翻译却跟外国校长沟通得不顺畅,让他不得不充当起临时翻译。这个小插曲,让蔡国赞意识到:必须从少年抓好英语教育,在内地探索出一条国际化教育新路。



  • “1993 年与中山市领导人谈起回乡办学的想法时,很快得到了支持。”蔡国赞说,改革开放后,特别是邓小平第二次南巡后,香港人纷纷到珠三角设工厂,“三来一补”企业非常多,但民办国际教育还是空白。



  • 蔡国赞回忆道,当时大陆对国际化教育也有不同声音,但他在香港看到邓小平1992年南巡的报道后,对回乡办学更加有信心了。中港英文学校得以建成也体现了中山人的开放精神。“当时市委市政府为我们开了不少 ‘绿灯’,对开办国际教育很包容。”蔡国赞说,当时中山市教委除了免费提供了一个临时场地,还协助他们一起招生,一起面试老师,用了半年时间,先把幼稚园办起来。1994年,中港英文学校幼稚园开班,招了300多名学生。



  • 继幼稚园之后,蔡国赞又在中山相继开办了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。除了在教育上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之外,还把香港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、管理方法带进来。如从小学开始就提供住宿,配备校车接送,这些做法在当时都是领先的。如今中港英文学校的生源非常广泛,学生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蔡国赞还以中港英文学校作为平台,以夏令营活动等形式,加强中山与香港、澳门、台湾青年学生之间的交流。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,更需要下一代人互相了解,互相参与。”蔡国赞说。

  • “回归树”已长成参天大树



  • 1997年香港回归,香港一所小学的20 多名学生来到中山,与中港英文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小学部校门口种下一棵“回归树”。“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了参天大树,1997年后,香港与中山的交流越来越频繁。”蔡国赞回想起这事感慨不已。在蔡国赞看来,与过去的拼土地、劳动力、优惠政策等不同,现在要看一个城市有没有吸引力,更要看教育、医疗、治安。从教育方面讲,中山教育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,这其实也提升了中山招商引资的“软实力”。“我发现现在除了香港、台湾的学生不断增多之外,还有韩国、埃及等国学生,后来了解到这些学生的父母在中山做生意,家庭也在中山。”蔡国赞说。



  • “粤港澳大湾区除了人口基数大、开放较早等特点外,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有香港、澳门,这里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,文化多样性会促进更大的发展。”蔡国赞说,与其他湾区相比,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上还是“短板”,还没有像美国纽约湾区、旧金山湾区那样集聚一大批国际一流的大学。他建议,粤港澳大湾区要搞好教育,特别是国际化教育,加强国际化交流,培养年轻人的国际化思维。



  • 现在蔡国赞每个星期都要回香港,以便了解更多国际信息,把更先进的理念带回中山的学校。蔡国赞说,改革开放之初中山对侨务工作很重视,如今迈进粤港澳大湾区时代,中山应更加重视侨务资源的利用,发挥他们在国际化教育领域的影响力。